国产xxxx99真实实拍_久久不雅视频_高清韩国a级特黄毛片_嗯老师别我我受不了了小说

資訊專欄INFORMATION COLUMN

技術人攻略訪談二十三:工具理性主義者黃允松

Andrman / 1532人閱讀

摘要:導語本期采訪對象黃允松,青云創始人及。作為一個純粹的工具理性主義者,黃允松致力于打造優良的工具,大幅降低的復雜性,讓一切變得更加平滑和簡單,這是他讓世界變得美好起來的方式。


文:Gracia 攝影:周振邦(本文為原創內容,部分或全文轉載均需經過作者授權,并保留完整的作者信息和技術人攻略介紹。)

導語:本期采訪對象黃允松(Richard),青云QingCloud創始人及CEO。對云計算領域從業者來說,黃允松這個名字絕不陌生,在他的領導下,去年7月上線的青云,迅速成為國內IaaS領域最大的黑馬。說青云是黑馬,不是因為它剛獲得了IaaS領域最大的單筆融資,而是其遠超對手的卓越表現:所有資源秒級響應、100%的二層網絡隔離、SDN、超越亞馬遜數倍的存儲速度......像魚群中沖入的鯰魚,青云對技術的極致追求將直接刺激IaaS行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憑借這種極客氣質,青云迅速吸引了一幫創業者,至少攻略君身邊的這群技術極客們紛紛第一時間用起了青云主機,一邊嚷著要折扣,一邊心甘情愿地繼續充值。

黃允松的目標顯然不止于此,他瞄準的是萬億級的企業市場,而這正是巨頭們扎根的地方。青云這家還不到10人的初創公司,何以挑戰巨頭?如果你見過黃允松本人,自會有答案。他身上有著難以置信的熱情和感染力,對企業市場的理解深入骨髓。他在IBM的9年時光都投身于開源,跟隨著開源世界的腳步,堅定地在技術路線上前進。也正是由于這樣的特立獨行,世界上少了一個被老牌IT公司完善的職業規劃馴養得銳氣全無的人,多了一家青云這樣的酷公司。對于云計算的未來,黃允松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看法:“云計算不是一個純商業的游戲,不是一個純巨頭的游戲,而首先是一個技術游戲?!弊鳛橐粋€純粹的工具理性主義者,黃允松致力于打造優良的工具,大幅降低IT的復雜性,讓一切變得更加平滑和簡單,這是他讓世界變得美好起來的方式。

技術人攻略:聽說你曾是IBM SmartCloud的初創成員及架構師,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做的?為什么能有這樣的機會?

  

我03年加入IBM,當時的工作是做Tivoli產品線的監控方向。Tivoli產品定位于IT基礎設施管理,幫助客戶管理服務器、存儲、網絡設備及中間件。在80、90年代,這是很正確的方式。但來自AWS、Google、VMware等一波超級有創新能力的人,不停地耕耘,改變了IT基礎架構。整個世界的游戲方式變了,那么只有兩個選擇,跟著變可能還有一些生機,如果不跟著變,那就等著關門。

09年IBM一位Director從美國外派到中國來,他非常熱衷于Cloud,問我有沒有興趣做。正好我本人很早就開始用Amazon的AWS,遇到這樣的機會求之不得。

項目在起步階段非常艱難。大公司做事情需要申請預算,盡管有非常好的idea,但只有看到潛在客戶和產出,公司才會真刀真槍地投入資源。所以項目開始的時候,只能用自己的業余時間。加上實習生,一共參與項目的也不超過五個人。

當時的想法是做一個跟Amazon AWS一樣的產品。剛開始連機器都沒有,只好找同事去借,自然也借不到性能很好的機器。IBM的產品太大,運行起來對計算機CPU和內存要求比較高。為了減少開發成本和時間,我們盡量采用了開源的、輕量級的解決方案,例如數據庫用MySQL,大數據處理用Hadoop、Hbase等,用最快的速度去驗證這個架構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項目缺乏資金投入會面臨很多問題,缺設備、缺人,但也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可以在完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最大程度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實現產品。一旦產品得到公司認可,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就不僅僅是寫代碼、做設計、做測試這么簡單了,越來越多的時間會花費在溝通上,并且要考慮如何將新產品和公司已有的產品結合,還要處理公司內部不同部門間的各種關系,產品設計會受到巨大干擾。

2010年國慶節后,我們發了內部阿爾法版本。突然之間,多了很多領導,每天要花大量時間開會、發郵件。時間一長,我發現這個產品已經偏離了最初的想法。IBM更希望能做成私有云,可以配合硬件賣給客戶。我在IBM待了那么多年,按道理說,七年之癢早就過了,為什么還會選擇離開?我非常喜歡IBM,但我是真的想,做我理想中的那個Cloud。

技術人攻略:你從什么時候開始做QingCloud,你理想中的Cloud是什么樣的?

  

我的職業履歷非常單純,從2004年起做了三年Eclipse,從07年起做Hadoop及虛擬化(Virtualization),09年開始做Cloud,再加上從未離開的Linux,我感覺自己所學到的一切都是為了做Cloud準備的。另外兩位創始人分別來自百度和騰訊,對底層技術非常熱衷,大家一拍即合。QingCloud在2012年立項,2013年7月上線。

原來的理想是做PaaS,因為我對中間層更熟。但要做PaaS,總得有IaaS平臺支撐,可是除了國外的AWS,國內市場有哪家能提供良好的性能、磁盤IO、網絡IO、百分之百的網絡二層隔離,以及百分之百功能提供的API?答案是沒有!最后沒辦法,只好自己做IaaS。做QingCloud的第一目的不是為了賺錢,是希望通過做這件事,讓市場的其它Cloud玩家,無論是在技術,還是商業層面,都引起高度重視。

很多人對云計算的理解有誤區,我經常在很多場合講:云計算根本不是一個賣虛擬機的生意。賣虛擬機的生意,更適合用一個詞來形容,叫VPS。IaaS對于性能、隔離度、QoS要求非常高。簡單講,用戶和用戶之間要隔離好,資源和資源之間要隔離好,不能說A犯了錯,B用戶受影響。云計算不是把一個大的物理服務器,拆分成很多小機器,然后把小機器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賣給很多消費者這樣一個生意,而是要改變整個IT基礎架構,實現包括從設計、到制造、到交付、到使用在內的生態鏈的改變。

技術人攻略:你說IT基礎架構整個改變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是源自于企業的需求嗎?

  

企業的需求非常強烈。先回顧一下歷史,90年代末期,互聯網第一段泡沫讓IT的力量釋放出來。那時候客戶都是銀行、電信、媒體等大家伙。他們有幾個特點,第一,有錢;第二,項目實施周期長。銀行的信息化項目,一般都在一年以上,定單金額更是高達幾千萬到上億。

近幾年,大家伙們雖然還是IT強有力的消費者,但新消費者變成了滿大街都能看到的小型公司,要么做Web程序,要么做手機應用。從一拍腦袋產生這個想法,到把它做出來,開發周期可能就兩、三個月。上線運行兩、三個月之后,就能證明這個東西是死還是活。新消費者有幾個特點,第一,對敏捷性的要求非常高,馬上就要用機器;第二,沒那么多錢,不會買幾萬塊一臺的機器;第三,試錯成本變得非常重要,需要快速上線驗證需求。

IT資源的新消費者們對于IT的彈性、敏捷性、效率和經濟性要求越來越高,已經存在了很多年的IT工業的生產、供應,和使用方法必須隨之改變。IaaS實際上是一個高度分散的硬件調度系統,我們要讓這個過程做到足夠智能、足夠敏捷、足夠彈性、足夠實時,那么硬件本身就不再是每個人都必須去擁有和熟悉的東西了。在Cloud這個行業,經常舉的一個例子是云計算就像水電站,大伙都要用電,但需要去發電的人是少數。把IT變成水電一樣的基礎設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不覺得這條路是不通的。因為IT太復雜了,我做了這么多年,依然覺得IT太復雜:操作系統、安全補丁、網絡、防攻擊、防病毒太復雜了,為什么要讓每一個人都去理解它呢。

當人類解決了基本的吃穿問題之后,會越來越多追求體驗,體驗需要通過信息的傳遞來實現,而這一切都要依賴于IT。如果我們想讓這個星球上幾十億人口受益,那么IT產業整個要改變,這就是Cloud的偉大意義所在,而不應該僅僅把它看作是一門看起來不錯的、可以賺錢的生意。

前段時間奧巴馬總統建議每個人都去寫代碼,我個人對這個建議高度認可,但想法不是光寫代碼就能實現,因為代碼需要運行。從更完善的生態,以及鼓勵更多人進入IT行業來說,IT的復雜度是一個缺憾。我們應該大幅的降低IT的復雜度和它的使用成本,這樣才能迎來蓬勃的發展。

技術人攻略:感覺QingCloud的定位和其它的云初創企業不太一樣,更加重視來自企業市場的機會,但這個萬億級別的市場一直被IBM、Oracle、HP等巨頭把控,你如何與他們競爭?

  

首先,時間點很重要,美國技術市場在Cloud上投資已有將近十年了。Amazon是先驅,但是一直虧損得非常慘烈。IBM、Oracle、HP這些大公司一開始對云計算不屑一顧,但時間改變了這一切。新增用戶群的心態和體量都發生了改變,回過頭來刺激Cloud提供者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技術,讓它變得可靠。

大型企業為什么不相信云?比如要把云服務賣給銀行,用傳統IT的方式要花一萬塊錢,用Cloud只需要一百塊錢。銀行首先一定會關心這個東西靠不靠譜,系統放上去會不會掛,而不會因為你太便宜而不買??蛻魧τ诩夹g信心的建立,需要時間周期。

好消息是,我覺得這個時間差不多到了。有個很好的例子,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在IBM和Amazon之間選擇了Amazon。CIA對保密性的要求至少跟銀行差不多,能采用Amazon的云服務,至少從技術角度來說,可以認為云計算已經能滿足企業客戶的需求了。至于能不能做得好,那就是技術問題。如果連客戶都沒做好準備,那這個市場一定做不起來。Google的GCE之前一直在Beta,現在正式發布了,說明大的玩家開始認可里面的機會了。

企業市場是最最重要的,因為IT的大宗采購者是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但他們都比較保守,所以一定要讓企業用戶信任這個東西。我們倒沒有那么大的野心,讓企業把自己的核心系統一股腦丟到Cloud上面來,我們只是希望企業用戶們能夠把Cloud作為他們采購技術方案中的一個選擇。采購Cloud,不是因為它熱門,而是因為真正能夠幫助到企業。為什么我天天呼吁,整個Cloud行業都要行動起來,把技術做得非常扎實。因為只有做好技術,才能談商業,只有在技術上真的是可行的,接下來才可能去說,更加便宜了,運維更加方便了。

試問一下,現在云上跑的那些虛擬機,虛擬防火墻,真比得上Cisco、華為、HP、IBM那些幾十萬的設備嗎?假設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要把系統放到Cloud上,有哪家Cloud運營商敢接這個活?全世界的Cloud恐怕都不敢接。國內Cloud運營商自己的核心系統甚至也不敢放上去,說明Cloud這個東西,最多就是一杯茶,壓根還沒上臺面呢。再過十年時間,這個行業才可能成為市場上主要的玩家。所以云計算領域所謂的競爭是個偽命題,供應到了超級飽和的階段才談得上競爭。

回過頭來說國內市場,國內有很多公司打著Cloud名號,但從技術上看都是VPS(Virtual Private Server)、甚至僅僅是硬件托管與代維。有些人總把商業放在技術之前,做著忽悠消費者的事。云計算不是一個純商業的游戲,不是一個純巨頭的游戲,而首先是一個技術游戲。這個行業里的各家公司應該齊心合力,投入力量,投入資金去做研究和開發,經歷成千上萬的失敗,最后才能收獲成功,這是一個長期的事情。建越漂亮的樓房,根基越要牢固,而根基就是技術。先做好技術,再來談商業。

我從來沒有說好的技術就一定能夠贏得好的商業,但技術是商業能夠做成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必要條件,但現在有太多的人,迫不及待地去談商業。QingCloud在技術上追求極致,所有資源調度做到秒級響應,就是希望能夠讓市場上這些Cloud玩家意識到:Cloud不等于VPS。有競爭才是好事情,這么大的市場,不是靠幾家公司就能吃得下來的。要知道我們是在為人類建造新的電廠,誰有能力為整個地球建一座電廠呢?所以Cloud這個行業不可能壟斷,連發電站都壟斷不了,更別提云計算了。市場需要有大把的工程師和大量的資金進入,玩家越多這個市場才能做起來,否則Cloud就會成為曇花一現。當大家在技術上互相追趕,就會發生一件很意思的事情,企業客戶會大規模采用云計算,這個時候還用擔心商業嗎?

QingCloud的目標是做IT供應商,做行業的解決方案。在IBM干了那么多年,這個公司在我身上烙下了非常深的印記,我永遠都會把穩定性和可靠性放在第一位,接下來是性能,第三才是價格。我希望能看到產業里的戰友們齊心協力,把技術做到全球最好,因為Cloud對中國人的重要性,要遠遠高于對美國人的重要性。中國的人口密度那么高,中國的公司更多,中國的用戶更窮,難道我們不應該制造出比美國的Amazon和Google更好的Cloud技術嗎?

技術人攻略:SDN是當前的熱點技術,QingCloud第一次上線就推出了SDN,能介紹一下你們是怎么做的嗎?

  

因為IT消費者的心態和方式發生了改變,云計算這個行業要求一切都是彈性、動態、不確定的,并且總是能以最低的投入成本,獲得最高的性能,所以網絡也要用動態的方式進行管理。Cloud如果沒有SDN,最多只能叫做VPS。SDN分兩個層面,一是你的硬件用什么方式管理,二是Cloud的用戶怎么去用。

純SDN領域的人談得最多的是硬件管理。SDN最主要的特性,是將控制跟轉發分離。在傳統網絡架構里,控制和轉發功能都固化在盒子里,現在這一切都變成可編程的,通過更靈活的交換機,實現流量重定向,通過協議控制管理網絡負載和流量的變化。這里要糾正一個誤區,SDN本身并不等于OpenFlow,網絡領域的協議控制有很多,甚至自己都可以做一個協議。QingCloud局部采用了OpenFlow,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協議。

站在用戶層面,SDN最主要的功能是降低了網絡管理的復雜度。傳統網絡配置需要用線接到筆記本電腦,再跟交換機、路由器連到一起,做超級復雜的配置。經常弄錯不說,不同設備廠商之間命令還不一樣,Cisco、華為、北電各有各的搞法,復雜度非常高。更悲劇的事情是做容量規劃,傳統的網絡是純靜態的,如果業務發展得很好,原來規劃的容量不夠,出現帶寬擁擠和很高的延時再想擴容并不容易;或者業務發展沒有達到預期,花了很多錢投資在IT上,也會很懊惱。而在QingCloud里,動動鼠標十秒鐘就能創立一個百分之百隔離的網絡。防火墻也是用鼠標確立設備之間的關系,拖動一下就做好了。

SDN對網絡彈性是個巨大的推動,Cloud運營商可以從物理設備層面實現更好的流控,同時用戶層也能享受到更方便的網絡配置,這兩件事情是相輔相成的。所以QingCloud第一次推出,就攜帶了全面的網絡功能,因為網絡隔離對于企業用戶至關重要,沒有網絡隔離,用戶根本不會用Cloud,因為不安全。

技術人攻略:QingCloud按秒計費的方式是個噱頭嗎?是否會浪費計算資源?

  

最初我們提供了按年、按月、按天、按小時四種計費方式,讓用戶自由選擇,但效果不好,因為用戶感覺沒彈性。曾經有個用戶需要做大型的3D圖形渲染,時間無法預期,如果按小時計費,用了65分鐘就要收120分鐘的錢。而中國最常見的計費方式是按月和按年計。再舉個真實的例子,某位客人需要9個月的計算時間,按照國內某些IaaS平臺的計費方式,按年買比只買9個月便宜,因為能享受一個整體折扣。但是剩下3個月的計算資源空閑,是很大的浪費。

從用戶角度來說,計費周期越是細,越節省計算資源。對QingCloud來說,越短的計費周期,越有利于物理計算資源重用。QingCloud上線5個月,系統里的Job數已經超過10萬,資源創建和銷毀的速度非??臁5绻冒甑姆椒ǎ徽暌粋€Job,完全沒有彈性。

再來看單價,按秒計費不一定會把單價提的很高。QingCloud里面,512M內存加單核的主機是6分錢一小時,同樣的配置在另一家IaaS服務商那里是2毛7分。只有那些把商業放在技術之前的人才會考慮用較長的付費周期鎖定用戶,而我不想要這樣的生意模型。按秒計費不會浪費我們的計算資源,因為我們非常理解大數據。

再回到用戶的需求。我在IT行業這么多年,非常了解企業市場的復雜性,它里面不僅有服務器,還有非常龐大的開發、測試、集成的需求。集成測試要模仿客戶的生產環境,克隆一套,測試一結束,機器就沒用了,這是非常浪費的。我在IBM時候,同事們每人除辦公電腦外,還會有一臺以上的PC機或服務器做開發和測試。測試的時間完全是不可預期的,如果系統能做到高度彈性,就完全可以支持企業客戶復雜的需求。

技術人攻略:按秒計費既然有如此多的好處,為什么只有QingCloud采用這種方式?

  

要實現按秒計費,前提是做到所有資源秒級響應,這里面有很高的技術難度。如果系統響應時間是分鐘級別,當然無法按秒計費。Azure獲取資源需要好幾分鐘,AWS也需要50秒到1分鐘。QingCloud的資源調度基本上做到6秒左右,雖然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的實時,但已經足夠快了。

IaaS行業內有一個共識,這個領域的技術投入有三個百分比:50%網絡,30%存儲,20%虛擬化。由此可見,賣VPS虛擬機的廠商只做了20%的活,想真正把IaaS做起來,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絡和存儲上。

我們花了大量心血解決分布式塊存儲技術這個難點,前期做了6個方案都沒成,刪代碼的時候非常心痛,到第7個方案的時候終于成了。網絡也一樣,經歷了非常痛苦的開發過程,做到最后都快放棄了:要么不通、要么性能差、要么不穩定、要么有嚴重風暴、要么擁塞,甚至一個配置指令在電腦屏幕上能夠折五行。不停地實驗,做到都快放棄了,終于成了。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青云也不是一日做成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來自于失敗的嘗試。

技術人攻略:你在IBM做了九年,感覺是一個極客潛伏在大公司。你既沒有走管理路線,也沒有被體制同化,反而還出來創立了一家很酷的公司,感覺很特別。

  

大多數人對IBM的第一印象,會感覺IBM的產品不怎么樣,或者說不好用。一個軟件的安裝包可能有十個GB那么大,一張DVD光盤都放不下,但這實際上不是IBM的全貌。我最喜歡IBM的地方是,這是一家沒有真正的老板的公司,不像微軟、Google,或者國內的百度、騰訊一樣,都有一個靈魂人物。IBM有一個詞非常流行,就是“老板”,每個人都是“老板”,但實際上又并不是真正的“老板”,恰恰成為這個公司厲害的地方。這家一百多年歷史的公司里,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技術方向和可能性,分布于全球的實驗室里,能找到不同技術路線的高手。IBM對工作的限定性沒有那么強,實驗室采用目標式管理,雖然不像Google一樣,把給員工20%的自由工作時間制定成政策,但員工卻有機會這樣去做。所以像我這樣的人,在IBM公司還不算少,只是大家沒有機會認得他們而已。

技術人攻略:在IBM做開源的經歷是否對你有很大的影響?

  

影響很大。我從大學二年級起就開始搞Linux,一直到現在電腦都是用的Linux系統。這是一種很單純的感情,有一個東西可以讓你徹頭徹尾地研究它,并且總能讓你激動。

我在IBM從事了很長一段時間開源工作。IBM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開源項目投資者,但在IBM做開源確實不是主流。但不管是在IBM也好,在Red Hat或者其他的商業公司也好,做開源都是一件讓人感到內心舒暢的事情,因為技術本身就是開放的。

舉個例子,電信行業的發展遠遠比不上IT行業,因為電信行業是封閉的,標準和規范一般由固定幾個廠家制定。但你看,諾基亞現在基本上隨風飄散了。因為喬幫主在手機上做了個創舉,把鍵盤的位置交給了屏幕,把屏幕交給了軟件工程師,由IT行業的兄弟們來定義手機能干什么,一下子就開放了無窮無盡的可能性。所以開放是技術發展的原動力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動力。

我是一個純粹、百分之百的工具理性主義者。這世上萬事萬物都相關,技術能改變一切。因為技術最后會變成工具,工具會影響人類,工程師的力量也因此被放大。當然我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哲學家,只能從原來學到的知識來做推斷:人類取得長足的進步,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發展出了新的工具,比如說從石器過渡到青銅器,從青銅器過渡到鐵器,從鐵器到蒸汽機發明。技術不僅改變商業,它也改變政治,因為權利來自信息的不對稱,技術會讓這一切變得更加平等。

工程師放到古代,就是工匠,工匠的工作是是發明和創造工具,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有效率。我希望能創建優良的工具,讓一切更加平滑,更加廉價,更加美好,從而幫助到每一個人。


說明:采訪當天,交換機出了問題,黃允松很著急,但仍然給了我們寶貴的兩個半小時。從去年12月底到現在,青云用戶迅猛增長,黃允松發郵件確認文章時候,為上架新設備已經在機房奮戰了好幾天!


附:技術人攻略采訪了青云的市場總監,盧敏。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了解青云和黃允松。(青云對技術追求極致的精神真的很打動攻略君,所以這真的不是廣告,是攻略君心甘情愿加的內容:),愿這樣的公司能夠更多??! )

技術人攻略:請從你的角度評價一下Richard?

  

Richard很有情懷,他的情懷不是從商人的角度,也不是純粹從一個工程師的角度,而是希望能夠為這個世界做一些事情。

用自己的知識與技能為這個世界創造使用IT資源的工具。這個世界上使用工具去創造各種各樣應用的工程師很多,但能去創造工具本身的工程師并不是很多。他的情懷表現在只為單純達到這樣的目標而不懈追求,而非商業上的東西。

技術人攻略:為什么選擇加入QingCloud?這家公司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我之前在華為工作了11年,售前、銷售、Marketing都做過。我不認為自己將來的職業生涯需要掙更多的錢,而是想找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去做。去年國慶節后專門飛到北京,特別高興我的背景可以幫到QingCloud,大家聊得非常開心。公司決定讓我考慮加入,我是在24小時之內就提出了辭呈,并在一個月之內就完成了工作的交接。

如果單純想來謀求豐厚的薪水,那么你不應該來QingCloud這家公司。但如果你尋求實現職業上的夢想,QingCloud的機會可能是千載難逢的。技術革新的機會將帶來超出你想象的回報,會讓你的職業生涯充滿挑戰與樂趣,并在成就QingCloud的同時完成你的財富積累。


說明:這張圖片來自盧敏的朋友圈,這是青云曾經的會議室,白色的桌子和椅子其實是新添的(難道是拿到投資之后買的嗎?)。去年12月采訪的時候,攻略君就坐在橙色的連靠背都沒有的小圓凳子上,拖了另一張小圓凳子當桌子,是不是真的很創業范兒!青云最近搬家啦,“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云”,祝他們越來越好!!


特別感謝:攝影師周振邦,Richard的照片均是他拍攝,非常喜歡!?。?!第一張封面圖其實是黑白膠片照洗出來的,攻略君用PS上了個色。希望以后能和邦邦一起采訪更多有趣的人,為每個訪者都拍出能反映他們真實一面的照片?。。?/p>


技術人攻略訪談是關于技術人生活和成長的系列訪問,歡迎和我們有共同價值觀的你關注“技術人攻略”,郵箱 devlevelup@gmail.com,新浪微博 @devlevelup,希望能成為技術人成長的精神家園。
歡迎通過微信公眾賬號關注技術人攻略

感謝SegmentFault提供博客專欄及推廣支持。
感謝迅達云成提供云主機及技術支持。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若此文章存在違規行為,您可以聯系管理員刪除。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pecialneedsforspecialkids.com/yun/25126.html

相關文章

  • 云計算未來是什么樣子?

    摘要:年是云計算落地元年評判標準有兩個至頂網各位網友大家好,這里是第七屆中國云計算大會的現場,我們請來了青云黃允松接受采訪。你認為云計算發展這幾年是一個什么樣的變化黃允松我特別喜歡談論這種話題,我覺得其實到年一切都在預期中,但眼不見為虛。 在不久前在京舉辦的第七屆中國云計算大會上,連續三次參加大會的青云QingCloud CEO黃允松接受了ZD至頂網的視頻專訪,分享了他眼中的云計算市場、互聯...

    tulayang 評論0 收藏0
  • 技術攻略訪談二十五:運維的野蠻生長

    摘要:我一直認為運維工程師就是讓跳舞的人,當我操縱幾百臺機器,整齊劃一地做一件事情,那種感覺特別棒。技術人攻略你怎么看待,運維和開發的關系應該怎樣平衡國內大家提得多 showImg(http://segmentfault.com/img/bVb66I); 技術人攻略:運維工作普遍很辛苦,你卻能做得如此快樂,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流程比補位更重要,方法比拼命更重要。UPYUN運...

    mating 評論0 收藏0
  • QingCloud Insight 2016:詮釋云計算未來圖景

    摘要:但事實證明,傳統行業對云計算技術只是謹慎,并非保守。一旦真正接受云計算技術后,他們的轉型步伐甚至超越了互聯網企業。目前,已為中國銀行招行銀行泰康人壽九州證券順豐集團中國伊萊克斯華潤萬家劍南春京客隆等眾多大型企事業客戶提供專業的服務。 showImg(https://segmentfault.com/img/remote/1460000006778213); 今天,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因...

    付倫 評論0 收藏0

發表評論

0條評論

Andrman

|高級講師

TA的文章

閱讀更多
最新活動
閱讀需要支付1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