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xxxx99真实实拍_久久不雅视频_高清韩国a级特黄毛片_嗯老师别我我受不了了小说

資訊專欄INFORMATION COLUMN

剝開比原看代碼07:比原節點收到“請求區塊數據”的信息后如何應答?

233jl / 1399人閱讀

摘要:到這里,我們總算能夠完整的理解清楚,當我們向一個比原節點請求區塊數據,我們這邊需要怎么做,對方節點又需要怎么做了。

作者:freewind

比原項目倉庫: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Bytom/bytom

Gitee地址:https://gitee.com/BytomBlockc...

在上一篇,我們知道了比原是如何把“請求區塊數據”的信息BlockRequestMessage發送給peer節點的,那么本文研究的重點就是,當peer節點收到了這個信息,它將如何應答?

那么這個問題如果細分的話,也可以分為三個小問題:

比原節點是如何收到對方發過來的信息的?

收到BlockRequestMessage后,將會給對方發送什么樣的信息?

這個信息是如何發送出去的?

我們先從第一個小問題開始。

比原節點是如何接收對方發過來的信息的?

如果我們在代碼中搜索BlockRequestMessage,會發現只有在ProtocolReactor.Receive方法中針對該信息進行了應答。那么問題的關鍵就是,比原是如何接收對方發過來的信息,并且把它轉交給ProtocolReactor.Receive的。

如果我們對前一篇《比原是如何把請求區塊數據的信息發出去的》有印象的話,會記得比原在發送信息時,最后會把信息寫入到MConnection.bufWriter中;與之相應的,MConnection還有一個bufReader,用于讀取數據,它也是與net.Conn綁定在一起的:

p2p/connection.go#L114-L118

func NewMConnectionWithConfig(conn net.Conn, chDescs []*ChannelDescriptor, onReceive receiveCbFunc, onError errorCbFunc, config *MConnConfig) *MConnection {
    mconn := &MConnection{
        conn:        conn,
        bufReader:   bufio.NewReaderSize(conn, minReadBufferSize),
        bufWriter:   bufio.NewWriterSize(conn, minWriteBufferSize),

(其中minReadBufferSize的值為常量1024

所以,要讀取對方發來的信息,一定會讀取bufReader。經過簡單的搜索,我們發現,它也是在MConnection.Start中啟動的:

p2p/connection.go#L152-L159

func (c *MConnection) OnStart() error {
    // ...
    go c.sendRoutine()
    go c.recvRoutine()
    // ...
}

其中的c.recvRoutine()就是我們本次所關注的。它上面的c.sendRoutine是用來發送的,是前一篇文章中我們關注的重點。

繼續c.recvRoutine()

p2p/connection.go#L403-L502

func (c *MConnection) recvRoutine() {
    // ...
    for {
        c.recvMonitor.Limit(maxMsgPacketTotalSize, atomic.LoadInt64(&c.config.RecvRate), true)

        // ...

        pktType := wire.ReadByte(c.bufReader, &n, &err)
        c.recvMonitor.Update(int(n))
        // ...

        switch pktType {
        // ...
        case packetTypeMsg:
            pkt, n, err := msgPacket{}, int(0), error(nil)
            wire.ReadBinaryPtr(&pkt, c.bufReader, maxMsgPacketTotalSize, &n, &err)
            c.recvMonitor.Update(int(n))
            // ...
            channel, ok := c.channelsIdx[pkt.ChannelID]
            // ...
            msgBytes, err := channel.recvMsgPacket(pkt)
            // ...
            if msgBytes != nil {
                // ...
                c.onReceive(pkt.ChannelID, msgBytes)
            }
            // ...
        }
    }
    // ...
}

經過簡化以后,這個方法分成了三塊內容:

第一塊就限制接收速率,以防止惡意結點突然發送大量數據把節點撐死。跟發送一樣,它的限制是500K/s

第二塊是從c.bufReader中讀取出下一個數據包的類型。它的值目前有三個,兩個跟心跳有關:packetTypePingpacketTypePong,另一個表示是正常的信息數據類型packetTypeMsg,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第三塊就是繼續從c.bufReader中讀取出完整的數據包,然后根據它的ChannelID找到相應的channel去處理它。ChannelID有兩個值,分別是BlockchainChannelPexChannel,我們目前只需要關注前者即可,它對應的reactor是ProtocolReactor。當最后調用c.onReceive(pkt.ChannelID, msgBytes)時,讀取的二進制數據msgBytes就會被ProtocolReactor.Receive處理

我們的重點是看第三塊內容。首先是channel.recvMsgPacket(pkt),即通道是怎么從packet包里讀取到相應的二進制數據的呢?

p2p/connection.go#L667-L682

func (ch *Channel) recvMsgPacket(packet msgPacket) ([]byte, error) {
    // ...
    ch.recving = append(ch.recving, packet.Bytes...)
    if packet.EOF == byte(0x01) {
        msgBytes := ch.recving
        // ...
        ch.recving = ch.recving[:0]
        return msgBytes, nil
    }
    return nil, nil
}

這個方法我去掉了一些錯誤檢查和關于性能方面的注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點接上方的源代碼查看,這里就忽略了。

這段代碼主要是利用了一個叫recving的通道,把packet中持有的字節數組加到它后面,然后再判斷該packet是否代表整個信息結束了,如果是的話,則把ch.recving的內容完整返回,供調用者處理;否則的話,返回一個nil,表示還沒拿完,暫時處理不了。在前一篇文章中關于發送數據的地方可以與這里對應,只不過發送方要麻煩的多,需要三個通道sendQueuesendingsend才能實現,這邊接收方就簡單了。

然后回到前面的方法MConnection.recvRoutine,我們繼續看最后的c.onReceive調用。這個onReceive實際上是一個由別人賦值給該channel的一個函數,它位于MConnection創建的地方:

p2p/peer.go#L292-L310

func createMConnection(conn net.Conn, p *Peer, reactorsByCh map[byte]Reactor, chDescs []*ChannelDescriptor, onPeerError func(*Peer, interface{}), config *MConnConfig) *MConnection {
    onReceive := func(chID byte, msgBytes []byte) {
        reactor := reactorsByCh[chID]
        if reactor == nil {
            if chID == PexChannel {
                return
            } else {
                cmn.PanicSanity(cmn.Fmt("Unknown channel %X", chID))
            }
        }
        reactor.Receive(chID, p, msgBytes)
    }

    onError := func(r interface{}) {
        onPeerError(p, r)
    }

    return NewMConnectionWithConfig(conn, chDescs, onReceive, onError, config)
}

邏輯也比較簡單,就是當前面的c.onReceive(pkt.ChannelID, msgBytes)調用時,它會根據傳入的chID找到相應的Reactor,然后執行其Receive方法。對于本文來說,就會進入到ProtocolReactor.Receive

那我們繼續看ProtocolReactor.Receive:

netsync/protocol_reactor.go#L179-L247

func (pr *ProtocolReactor) Receive(chID byte, src *p2p.Peer, msgBytes []byte) {
    _, msg, err := DecodeMessage(msgBytes)
    // ...
    switch msg := msg.(type) {
    case *BlockRequestMessage:
        // ...
}

其中的DecodeMessage(...)就是把傳入的二進制數據反序列化成一個BlockchainMessage對象,該對象是一個沒有任何內容的interface,它有多種實現類型。我們在后面繼續對該對象進行判斷,如果它是BlockRequestMessage類型的信息,我們就會繼續做相應的處理。處理的代碼我在這里暫時省略了,因為它是屬于下一個小問題的,我們先不考慮。

好像不知不覺我們就把第一個小問題的后半部分差不多搞清楚了。那么前半部分是什么?我們在前面說,讀取bufReader的代碼的起點是在MConnection.Start中,那么前半部分就是:比原從啟動開始中,是在什么情況下怎樣一步步走到MConnection.Start的呢?

好在前半部分的問題我們在前一篇文章《比原是如何把請求區塊數據的信息發出去的》中進行了專門的討論,這里就不講了,有需要的話可以再過去看一下(可以先看最后“總結”那一小節)。

下面我們進入第二個小問題:

收到BlockRequestMessage后,將會給對方發送什么樣的信息?

這里就是接著前面的ProtocolReactor.Receive繼續向下講了。首先我們再貼一下它的較完整的代碼:

netsync/protocol_reactor.go#L179-L247

func (pr *ProtocolReactor) Receive(chID byte, src *p2p.Peer, msgBytes []byte) {
    _, msg, err := DecodeMessage(msgBytes)
    // ...

    switch msg := msg.(type) {
    case *BlockRequestMessage:
        var block *types.Block
        var err error
        if msg.Height != 0 {
            block, err = pr.chain.GetBlockByHeight(msg.Height)
        } else {
            block, err = pr.chain.GetBlockByHash(msg.GetHash())
        }
        // ...
        response, err := NewBlockResponseMessage(block)
        // ...
        src.TrySend(BlockchainChannel, struct{ BlockchainMessage }{response})
    // ...
}

可以看到,邏輯還是比較簡單的,即根據對方發過來的BlockRequestMessage中指定的height或者hash信息,在本地的區塊鏈數據中找到相應的block,組成BlockResponseMessage發過去就行了。

其中chain.GetBlockByHeight(...)chain.GetBlockByHash(...)如果詳細說明的話,需要深刻理解區塊鏈數據在比原節點中是如何保存的,我們在本文先不講,等到后面專門研究。

在這里,我覺得我們只需要知道我們會查詢區塊數據并且構造出一個BlockResponseMessage,再通過BlockchainChannel這個通道發送出去就可以了。

最后一句代碼中調用了src.TrySend方法,它是把信息向對方peer發送過去。(其中的src就是指的對方peer)

那么,它到底是怎么發送出去的呢?下面我們進入最后一個小問題:

這個BlockResponseMessage信息是如何發送出去的?

我們先看看peer.TrySend代碼:

p2p/peer.go#L242-L247

func (p *Peer) TrySend(chID byte, msg interface{}) bool {
    if !p.IsRunning() {
        return false
    }
    return p.mconn.TrySend(chID, msg)
}

它在內部將會調用MConnection.TrySend方法,其中chIDBlockchainChannel,也就是它對應的Reactor是ProtocolReactor

再接著就是我們熟悉的MConnection.TrySend,由于它在前一篇文章中進行了全面的講解,在本文就不提了,如果需要可以過去翻看一下。

那么今天的問題就算是解決啦。

到這里,我們總算能夠完整的理解清楚,當我們向一個比原節點請求“區塊數據”,我們這邊需要怎么做,對方節點又需要怎么做了。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若此文章存在違規行為,您可以聯系管理員刪除。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pecialneedsforspecialkids.com/yun/24155.html

相關文章

  • 剝開原看代碼06:比原如何請求區塊數據信息發出去

    摘要:作者比原項目倉庫地址地址在前一篇中,我們說到,當比原向其它節點請求區塊數據時,會發送一個把需要的區塊告訴對方,并把該信息對應的二進制數據放入對應的通道中,等待發送。這個就是真正與連接對象綁定的一個緩存區,寫入到它里面的數據,會被發送出去。 作者:freewind 比原項目倉庫: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Bytom/bytom Gitee地址:https:...

    CloudwiseAPM 評論0 收藏0
  • 剝開原看代碼05:如何比原節點拿到區塊數據

    摘要:作者比原項目倉庫地址地址在前一篇中,我們已經知道如何連上一個比原節點的端口,并與對方完成身份驗證。代碼如下可以看到,首先是從眾多的中,找到最合適的那個。到這里,我們其實已經知道比原是如何向其它節點請求區塊數據,以及何時把信息發送出去。 作者:freewind 比原項目倉庫: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Bytom/bytom Gitee地址:https://...

    233jl 評論0 收藏0
  • 剝開原看代碼10:比原如何通過/create-key接口創建密鑰

    摘要:如果傳的是,就會在內部使用默認的隨機數生成器生成隨機數并生成密鑰。使用的是,生成的是一個形如這樣的全球唯一的隨機數把密鑰以文件形式保存在硬盤上。 作者:freewind 比原項目倉庫: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Bytom/bytom Gitee地址:https://gitee.com/BytomBlockc... 在前一篇,我們探討了從瀏覽器的dashb...

    ccj659 評論0 收藏0
  • 剝開原看代碼08:比原Dashboard是怎么做出來

    摘要:所以本文本來是想去研究一下,當別的節點把區塊數據發給我們之后,我們應該怎么處理,現在換成研究比原的是怎么做出來的。進去后會看到大量的與相關的配置。它的功能主要是為了在訪問與的函數之間增加了一層轉換。 作者:freewind 比原項目倉庫: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Bytom/bytom Gitee地址:https://gitee.com/BytomBlo...

    CHENGKANG 評論0 收藏0
  • 剝開原看代碼01:初始化時生成配置文件在哪兒

    摘要:所以這個文章系列叫作剝開比原看代碼。所以我的問題是比原初始化時,產生了什么樣的配置文件,放在了哪個目錄下下面我將結合源代碼,來回答這個問題。將用來確認數據目錄是有效的,并且將根據傳入的不同,來生成不同的內容寫入到配置文件中。 作者:freewind 比原項目倉庫: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Bytom/bytom Gitee地址:https://gitee...

    felix0913 評論0 收藏0

發表評論

0條評論

最新活動
閱讀需要支付1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