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的前方高能第一個鋪墊告訴我們,對象可以映射成布爾值真假,第二個鋪墊告訴我們,布爾值可以映射成數字和。得知布爾值和有這一層隱秘的身份,我已興奮不已,再難對這看似不合現代語境卻又流傳千古的思想做出任何揣測。
這么久以來,我終于確認了一件事,那就是不管是人也好,還是貓也好,常常會忘了想自己當下的身份位置,以及曾經的身份位置。
這個現象在我身上,表現出了雙倍分量的嚴重。這種時刻,我就會想起阿爾法貓,以及她識破我身份的那個遙遠的午后。(往事入口:《有了Python,我能叫出所有貓的名字》)
阿爾法貓還沒有蹤影,她的謎題,還在指引我。
學習Python之后,我明顯感覺到了自己的變化,當然有時候是被迫的,因為那些生理上的矛盾沖突得厲害。
畢竟,你應該知道,夜行貓和日間人的分界是清晰的。日夜的顛倒,對人和對貓,是雙倍的壓榨。說來你別不信,昨晚當瞄見明亮的月球的時候,一剎那恍惚,我還誤以為自己回到了喵星的清晨。
大概是想家了吧。地球上美好的事物很多,但我至今仍不習慣的就是它公轉的速度太快了,不久就會是寒冷的冬天了。想我的暖爐了,喵。
先不說我啦,來說說我發現的Python對象的身份問題吧。
我對身份的話題特別感興趣,也許是因為我獨特的身份吧。但是,正因為獨特的視角,我敢說發現了所有人類都沒有發現的真相。
我即將說出來的東西,也許你本以為知道了,或者你本以為很熟悉,但是,經過我的分析,我相信你會得到不一樣的感悟,從此以后,你對Python的理解也會更深一步。
1、全體公民與特權種族在某種意義上說,Python世界是普遍公平的,因為所有的子民都是對象“公民”,這在任何一個現實社會里,乃至于在虛擬的國度里,都是極其罕見的。對象們分屬在五大部落里(數字、字符串、列表、元祖、字典),各有所長,各司其職,協作共處,通婚繁衍。
還有一點難得的是,他們沒有受到愚民政策的對待,全民都享有思想自由,還習得了超便利的自省能力。人能自知,這能力彌足珍貴。
雖然在這個世界里,不會時常出現崗哨攔阻,但在任何有需要的時候,他們都可以自證清白,id() 和 type() 是一種通行語言,你不需要翻譯來對接。而對于更進一步的詢問,長得相似的兩個對象只需一個簡明的判斷句,就能區分清楚。請你看一段對話:
Object1=2018 Object2="2018" id(Object1) >>>2399282764784 id(Object2) >>>2399281922600 type(Object1) >>>int type(Object2) >>>str Object1 is Object2 >>>False
全體皆公民,這項天賦權力讓我對Python產生了良好的印象。不過,隨著對它的認識加深,我發現它還暗地里制定了很多“效率優先”的規則。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特權種族”。(參見:《Python中的“特權種族”是什么? 》)從現有的證據來看,特權種族至少包括了:一些數值較小的數字對象(區間:[-5,256])、布爾值對象、None對象、較短的字符串對象(長度不超過20,且僅包括下劃線、數字、字母的字符串)等等,還不知道這份名單漏了誰。
效率優先的規則允許這些對象傳承內存地址,也就是說,當一個“祖先”對象搶占了一塊內存地盤后,所有它那一脈的“子孫后代”都會繼承它的遺產(視為同一個對象)。
a=100 b=1000 # c與a共用id,d另立門戶 c=100 d=1000 id(a)==id(c) >>>True id(b)==id(d) >>>False
設想一下,兩個祖先(a和b)占了相鄰的兩塊內存,一個可以與它的“后代”共用內存,一個卻只能讓“后代”另立門戶;當它們走完自己的生命周期后,b會馬上被當垃圾回收,內存地址遺產被剝奪,然而a卻形滅而實存,蔭庇后世。
Python為這些對象傾斜資源,也就是為某種階層固化提供了合法性。劃分的依據是因為它們比較常用,共用內存就意味著減少開支,提高內存使用效率。
這就是Python有趣的地方了,一面是全體公民,一面是特權種族,組成了看似矛盾的二元對立結構。
2、官方名片與私人名片除了上面的群體性身份外,我發現Python中也存在著個體身份的二元結構。
這就是__repr__() 和__str__() 的關系了。如你所知,這是Python的兩個魔法方法,其對應的內置函數是repr() 和 str()。對于對象x,有x.__repr__() 等價于 repr(x),同理,x.__str__() 等價于 str(x)。
它們的主要用途在于,返回對象的字符串格式。用法示例:
repr(2018) >>>"2018" str(2018) >>>"2018" repr([1,2,3]) >>>"[1, 2, 3]" str([1,2,3]) >>>"[1, 2, 3]" words = "Hello pythonCat! " repr(words) >>>"Hello pythonCat! " str(words) >>>"Hello pythonCat! " # 結合print,注意換行符 print(repr(words)) >>>"Hello pythonCat! " print(str(words)) >>>Hello pythonCat! # 再加換行 >>>
一個對象的字符串形式就是它的“臉面”,是向他人介紹自己的一張名片。前面提到過,Python世界有五大部落,這些部落的原住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這兩張名片。
對于原住民來說,這兩張名片似乎沒啥區別,除了在使用打印函數的時候,在換行符等用法上會有不同。
而對于外來人口(例如,自定義的類),如果它沒有定做名片(即實現__repr__() 和__str__() 方法)的話,其默認的名片就會是類名及內存地址,如下所示。
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name,sex): self.name = name self.sex = sex me = Person("pythonCat", "male") repr(me) >>> "<__main__.Person object at 0x0000022EA8D7ED68>" str(me) >>> "<__main__.Person object at 0x0000022EA8D7ED68>"
事實上,repr()返回的是對象的官方名片,通常人們會說,這張名片是給機器閱讀的。本質上,它就是一個對象的代碼表示形式,可以用來重新構造這個對象。通過eval()函數,你可以利用這張名片,重新構造出這個對象。
eval()函數是個內置函數,它將字符串str當成有效的表達式來求值并返回計算結果。也就是eval(repr(x))==x,示例如下:
a = 1 + 1 b = [1, 2, "cat"] c = {"name":"pythonCat", "sex":"male"} eval(repr(a)) >>>2 eval(repr(b)) >>>[1, 2, "cat"] eval(repr(c)) >>>{"name": "pythonCat", "sex": "male"}
相對地,str()得到的是對象的私人名片,通常有更友好的表現形式,因為它是為人類閱讀而設計的。
如果一個對象公民沒有私人名片,那Python默認會調用它的官方名片。因為這個機制,很多人建議如果要定制一個名片,最好是定制官方那個。但是我卻不認同,我認為應該定制私人的那個,因為這樣發揮空間更大。不張揚個性,毋寧死。
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name,sex): self.name = name self.sex = sex # 定制私人名片 def __str__(self): return "{} is an elegant creature!".format(self.name) me = Person("pythonCat", "male") repr(me) >>>"<__main__.Person object at 0x000002E6845AC390>" str(me) >>>"pythonCat is an elegant creature!"
在《The Zen of Python》里第一句話就是:Beautiful is better than ugly。在我看來,定制私人名片要比定制官方名片更優美。能夠為自己帶鹽,想想就覺得雞凍啦!
3、何為真假,萬物皆數以上說法,不管是全體公民身份與特權種族身份,還是官方名片與私人名片,多少帶進了我淺薄的社會經驗的偏見。我起初很為一方鳴不平,為一種討巧的做法鳴得意,但是,現在當我知道Python中另一種更不為人知的身份現象的時候,我就釋然了。
我接下來要揭示的身份話題,已經超越了社會學和心理學范疇,進入了一種哲學的思想疆域。
前方高能!
前方高能!
前方高能!
首先,來做一個基礎知識的鋪墊。Python有一個令大部分編程語言都忘塵莫及的特性,那就是,所有對象都可以用于做真假判斷。
在做判斷的時候,以下情況都視為假(False):None、數值的零值、空序列(如空字符串""、空列表[]、空元祖() )、空集合{} 等等。除此之外,一般對象都可以作為真值(True)來使用。來看示例:
list = [1, 2] if list: # 即if True print("list is not empty") else: print("list is empty") >>> list is not empty
判斷一個列表是否為空,你不需要寫 if len(list) > 0,或者寫if list == [],簡明的使用方法是 if list 或者 if not list,有物則為真,無物則為假。其它判斷情況類似。
接下來,還是一個鋪墊,這次是進階知識。零值(含整數0、浮點0.0、虛數0j等)可以映射為False,其它非零值映射為True;但是,反過來,False唯一映射整數0,True唯一映射整數1。
這意味著,可以拿False、True做數學運算。
True + 1 >>>2 True + 1.0 >>>2.0 False + False >>>0 True + (True*2) >>>3 True/2*5 >>>2.5
兩個鋪墊之后,接下來進入正題了。真正的前方高能!
第一個鋪墊告訴我們,對象可以映射成布爾值(True真False假),第二個鋪墊告訴我們,布爾值可以映射成數字(1和0)。
你是否覺察出什么了呢?你是否開始好奇,True和Flase到底是什么東西了呢?這到底是什么原理啊?還有,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設定呢?
見證真相的時刻到了——在Python中,布爾值其實是整數對象的子類。
type(True) >>> bool isinstance(True,int) >>>True isinstance(False,int) >>>True
啊!哪有什么真真假假,真假并不是本質的存在,真假其實只是數啊!
再回看前面兩個鋪墊,結合起來,那不就是說,所有對象都映射成了數么?
我不由得想起了25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與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哲學命題——萬物皆數 !
難道這竟是Python的哲學么?總不會是一種巧合吧?
我突然覺得智商不足,思辨受阻。得知布爾值True和False有這一層隱秘的身份,我已興奮不已,再難對這看似不合現代語境、卻又流傳千古的思想做出任何揣測。
哎呀,我貓性發作,突然困得要命,且容我去小憩片刻了~~~
各位親愛的讀者,在我休息的時候,請你來幫我想想,這到底是什么回事啊?
(未完待續......)
-----------------
本文原創并首發于微信公眾號【Python貓】,后臺回復“愛學習”,免費獲得20+本精選電子書。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若此文章存在違規行為,您可以聯系管理員刪除。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pecialneedsforspecialkids.com/yun/72443.html
摘要:真正的前方高能第一個鋪墊告訴我們,對象可以映射成布爾值真假,第二個鋪墊告訴我們,布爾值可以映射成數字和。得知布爾值和有這一層隱秘的身份,我已興奮不已,再難對這看似不合現代語境卻又流傳千古的思想做出任何揣測。 這么久以來,我終于確認了一件事,那就是不管是人也好,還是貓也好,常常會忘了想自己當下的身份位置,以及曾經的身份位置。 這個現象在我身上,表現出了雙倍分量的嚴重。這種時刻,我就會想起...
摘要:上表就是定長對象的一份名單。一旦邊界確定下來,它們絕不會允許越界行為。 showImg(https://segmentfault.com/img/bVbk60b?w=2135&h=1423);導讀:Python貓是一只喵星來客,它愛地球的一切,特別愛優雅而無所不能的 Python。我是它的人類朋友豌豆花下貓,被授權潤色與發表它的文章。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這個系列文章,那我強烈建議,請先看...
閱讀 2928·2021-10-14 09:42
閱讀 3694·2021-08-11 11:19
閱讀 3542·2019-08-30 13:57
閱讀 3120·2019-08-30 13:49
閱讀 1534·2019-08-29 18:38
閱讀 898·2019-08-29 13:16
閱讀 1850·2019-08-26 13:25
閱讀 3230·2019-08-26 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