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的列表是一個非常靈活的數組,可以隨意調整長度。所以可以猜測這塊應該是沒有這樣的一個預分配內存池。比方說上面的觸發時,是,而不是這邊比較重要,因為在這類減少列表成員時候,就是傳入縮減后的總數目。
前言
Python 的列表(list)是一個非常靈活的數組,可以隨意調整長度。正是因為這種便利,使得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去修改數組以滿足我們的需求,其中相比于insert, pop 等等而言, append 用法更常見。
有像這樣使用:
>>> test = [] >>> test.append(1) >>> test.append({2}) >>> test.append([3]) >>> print test # 輸出 [1, set([2]), [3]]
也有像這樣使用的:
test = [] for i in range(4): test.append(i) print test # 輸出 [0, 1, 2, 3]
這樣用很開心,也很滿足。
但其實只要遇到能夠動態修改數據長度場景,我們都應該馬上反應過來一點,那就是內存管理的問題。
如果運行效率和便捷性同時滿足的話,那簡直就是大大的福音呀。
然而,上帝為你開啟一扇窗的同時肯定也已經關上了一扇門了!
吝嗇的初始化深受預分配知識的熏陶,我們也是覺得 list 在初始化是有分配一定的長度的,要不然每次都申請內存那得多 ”low“ 啊。
然后實際上 list 真的就是這么 ”low“:
import sys test = [] test_1 = [1] print sys.getsizeof(test) print sys.getsizeof(test_1) - sys.getsizeof(test) # 輸出 72 # 空列表內存大小,也是 list 對象的總大小 8 # 代表增加一個成員,list 增加的大小 ( 此大小為對象指針的長度 )
我們的猜測是,list 在定義之后,會預先分配好一個一定大小的池用來塞數據,以避免動不動就申請內存。
但是在上面的實驗看出,一個成員的列表,比一個空列表,長度僅僅只是大了 8 字節(對象指針的大小),如果真的存在這樣一個預分配的池,那么在預分配個數之內添加成員,兩者的內存大小應該是保持不變才對。
所以可以猜測這塊 list 應該是沒有這樣的一個預分配內存池。這里需要來個實錘
PyObject * PyList_New(Py_ssize_t size) { PyListObject *op; size_t nbytes; if (size < 0) { PyErr_BadInternalCall(); return NULL; } /* Check for overflow without an actual overflow, * which can cause compiler to optimise out */ if ((size_t)size > PY_SIZE_MAX / sizeof(PyObject *)) return PyErr_NoMemory(); // list對象指針的緩存 if (numfree) { numfree--; op = free_list[numfree]; _Py_NewReference((PyObject *)op); } else { op = PyObject_GC_New(PyListObject, &PyList_Type); if (op == NULL) return NULL; } // list 成員的內存申請 nbytes = size * sizeof(PyObject *); if (size <= 0) op->ob_item = NULL; else { op->ob_item = (PyObject **) PyMem_MALLOC(nbytes); if (op->ob_item == NULL) { Py_DECREF(op); return PyErr_NoMemory(); } memset(op->ob_item, 0, nbytes); } Py_SIZE(op) = size; op->allocated = size; _PyObject_GC_TRACK(op); return (PyObject *) op; }
當我們在執行 test = [1] 時,實際上只做了兩件事:
根據成員的數目,構建相應長度的空列表;(上述代碼)
一個個將這些成員塞進去;
可能有童鞋會覺得,在塞成員的那一步,說不定會觸發什么機制使它變大?
很可惜,因為初始化用的方法是 PyList_SET_ITEM, 所以這里是木有的觸發什么機制,只是簡單的數組成員賦值而已:
#define PyList_SET_ITEM(op, i, v) (((PyListObject *)(op))->ob_item[i] = (v))
所以整個 list 的初始化,還真的就是木有預分配的內存池,直接按需申請,一個蘿卜一個坑,實在得狠;
可變長的關鍵初始化過程是這樣還可以理解,如果運行中還這樣的話,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試想下,在文章開頭用 append 的例子中,如果每 append 一個元素就申請一次內存,那么list 可能要被吐槽到懷疑人生了, 所以很明顯,在對于內存的申請,它還是有自己的套路的。
在 list 里面,不管是 insert 、pop 還是 append,都會遇到 list_resize,故名思義,這個函數就是用來調整 list 對象的內存占用的。
static int list_resize(PyListObject *self, Py_ssize_t newsize) { PyObject **items; size_t new_allocated; Py_ssize_t allocated = self->allocated; /* Bypass realloc() when a previous overallocation is large enough to accommodate the newsize. If the newsize falls lower than half the allocated size, then proceed with the realloc() to shrink the list. */ if (allocated >= newsize && newsize >= (allocated >> 1)) { assert(self->ob_item != NULL || newsize == 0); Py_SIZE(self) = newsize; return 0; } /* This over-allocates proportional to the list size, making room * for additional growth. The over-allocation is mild, but is * enough to give linear-time amortized behavior over a long * sequence of appends() in the presence of a poorly-performing * system realloc(). * The growth pattern is: 0, 4, 8, 16, 25, 35, 46, 58, 72, 88, ... */ # 確定新擴展之后的占坑數 new_allocated = (newsize >> 3) + (newsize < 9 ? 3 : 6); /* check for integer overflow */ if (new_allocated > PY_SIZE_MAX - newsize) { PyErr_NoMemory(); return -1; } else { new_allocated += newsize; } if (newsize == 0) new_allocated = 0; # 申請內存 items = self->ob_item; if (new_allocated <= (PY_SIZE_MAX / sizeof(PyObject *))) PyMem_RESIZE(items, PyObject *, new_allocated); else items = NULL; if (items == NULL) { PyErr_NoMemory(); return -1; } self->ob_item = items; Py_SIZE(self) = newsize; self->allocated = new_allocated; return 0; }
在上面的代碼中,頻繁看到兩個名詞:newsize 和 new_allocated, 這里需要解釋下,newsize 并不是 增加/減少 的個數,而是 增加/減少 之后的成員總數目。比方說:
a = [1, 2, 3] a.append(1)
上面的 append 觸發list_resize 時, newsize 是 3 + 1, 而不是 1;這邊比較重要,因為在 pop 這類減少列表成員時候,就是傳入縮減后的總數目。
在 list 的結構定義中,關于長度的定義有兩個,分別是 ob_size(實際的成員數),allocated(總成員數)
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
0 <= ob_size <= allocated len(list) == ob_size
所以 new_allocated 就很好理解了,這個就是新的總坑數。
當名詞含義理解得差不多時,我們就能順藤摸瓜知道一個列表在list_resize 之后,大小會變成怎樣?
方法其實從上面注釋和代碼都說得很明白了,這里再簡單整理下:
先確定一個基數:new_allocated = (newsize >> 3) + (newsize < 9 ? 3 : 6);
判斷下 new_allocated + newsize 有沒有超過 PY_SIZE_MAX, 如果超過了,直接報錯;
最終確定新的總坑數是:new_allocated + newsize, 如果 newsize 是 0, 那么總坑數直接為 0 ;
下面演示下:
#coding: utf8 import sys test = [] raw_size = sys.getsizeof(test) test.append(1) print "1 次 append 減去空列表的內存大小:%s " % (sys.getsizeof(test) - raw_size) test.append(1) print "2 次 append 減去空列表的內存大小:%s " % (sys.getsizeof(test) - raw_size) test.append(1) print "3 次 append 減去空列表的內存大小:%s " % (sys.getsizeof(test) - raw_size) test.append(1) print "4 次 append 減去空列表的內存大小:%s " % (sys.getsizeof(test) - raw_size) test.append(1) print "5 次 append 減去空列表的內存大小:%s " % (sys.getsizeof(test) - raw_size) test.append(1) print "6 次 append 減去空列表的內存大小:%s " % (sys.getsizeof(test) - raw_size)
# 輸出結果 1 次 append 減去空列表的內存大小:32 2 次 append 減去空列表的內存大小:32 3 次 append 減去空列表的內存大小:32 4 次 append 減去空列表的內存大小:32 5 次 append 減去空列表的內存大小:64 6 次 append 減去空列表的內存大小:64
開始簡單的代入法一步步算:
其中:
new_allocated = (newsize >> 3) + (newsize < 9 ? 3 : 6) + newsize (因為下面的 newsize > 0)
當原allocated >= newsize 并且 newsize >= 原allocated / 2 時,不改變 allocated 不申請內存直接返回
第 n 次 append | 列表原長度 | 新增成員數 | 原 allocated | newsize | new_allocated |
---|---|---|---|---|---|
1 | 0 | 1 | 0 | 0 + 1 = 1 | 3 + 1 = 4 |
2 | 1 | 1 | 4 | 1 + 1 = 2 | 無需改變 |
3 | 2 | 1 | 4 | 2 + 1 = 3 | 無需改變 |
4 | 3 | 1 | 4 | 3 + 1 = 4 | 無需改變 |
5 | 4 | 1 | 4 | 4 + 1 = 5 | 3 + 5 = 8 |
6 | 5 | 1 | 8 | 5 + 1 = 6 | 無需改變 |
通過上面的表格,應該比較清楚看到什么時候會觸發改變 allocated,并且當觸發時它們是如何計算的。為什么我們需要這樣關注 allocated?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值決定了整個 list 的動態內存的占用大小;
擴容是這樣,縮容也是照貓畫虎。反正都是算出新的 allocated, 然后由 PyMem_RESIZE 來處理。
#define PyMem_REALLOC(p, n) ((size_t)(n) > (size_t)PY_SSIZE_T_MAX ? NULL : realloc((p), (n) ? (n) : 1)) #define PyMem_RESIZE(p, type, n) ( (p) = ((size_t)(n) > PY_SSIZE_T_MAX / sizeof(type)) ? NULL : (type *) PyMem_REALLOC((p), (n) * sizeof(type))
基本上,就是判斷是否超過最大數,否則的話就是和C realloc函數近似了,以下摘抄了一段關于C realloc函數的描述:
多說幾句綜上所述,在一些明確列表成員或者簡單處理再塞入列表的情況下,我們不應該再用下面的方式:
test = [] for i in xrange(4): test.append(i) print test
而是應該用列表推導式:test = [i for i in xrange(4)]。
為什么推薦列表推導呢?顯而易見的效果就有:
簡練、清晰;
用多少就申請多少,不會因為 append 觸發 PyMem_RESIZE 申請過多內存;容易造成內存浪費;
相比 for i in xxx,列表推導方式直接增加元素,少了一些函數調用,如:SETUP_LOOP、CALL_FUNCTION 等;
但是上面的推薦肯定也是在某些前提條件下才合適咯:
真的只是為了得到一個列表;
循環體內邏輯簡單,沒有太復雜的處理、判斷、調用等等;
PS: 切記勿為了使用列表推導而使用,合理使用才是科學之道;
歡迎各位大神指點交流, QQ討論群: 258498217
轉載請注明來源: https://segmentfault.com/a/11...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若此文章存在違規行為,您可以聯系管理員刪除。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pecialneedsforspecialkids.com/yun/42734.html
摘要: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有大神用在上實現了它。由制定,是一個開放標準。省略這時,你就能看到線段周而復始地從一根細線變為一個圓圈。這次感覺是不是很相像了,只是現在它的開口一直處于一個位置,就沒什么魔性了。 showImg(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258730-02e5f2eca07eaa59.gif?imageMogr2/...
摘要:還需注意的一點是,定長數組,不能與變長數組相互賦值,我們來看下面的代碼無法編譯已經計劃在未來移除這樣的限制。的變長數組,可以通過給賦值調整數組長度。的變長數組不支持。 本文首發于深入淺出區塊鏈社區原文鏈接:智能合約語言Solidity教程系列5 - 數組介紹原文已更新,請讀者前往原文閱讀 Solidity 教程系列第5篇 - Solidity 數組介紹。Solidity 系列完整的文章...
摘要:下面讓我們一塊來看下的中高級數據結構。到現在,我們學習了列表元組字典和集合種高級數據結構。 < 返回索引頁 高級數據結構 列表與元組 什么是列表 列表的操作 什么是元組 元組的操作 字典與集合 字典的定義 字典的操作 集合的定義 集合的操作 序列 序列的通用操作 可變類型和不可變類型 深copy和淺copy 總結 練習 參考 高級數據結構 我們知道P...
閱讀 3705·2021-11-22 13:52
閱讀 3602·2019-12-27 12:20
閱讀 2385·2019-08-30 15:55
閱讀 2144·2019-08-30 15:44
閱讀 2262·2019-08-30 13:16
閱讀 574·2019-08-28 18:19
閱讀 1881·2019-08-26 11:58
閱讀 3436·2019-08-26 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