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于1984年提出的網絡體系結構模型,稱為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RM),通常簡稱為OSI參考模型。
OSI參考模型有7層,自下而上依次為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低三層統稱通信子網,是為了聯網而附加的通信設備,完成數據的傳輸功能
;高三層統稱為資源子網,相當于計算機系統,完成數據的處理
等功能。傳輸層承上啟下
物理層
傳輸單位是比特,任務是透明的傳輸比特流,功能是在物理媒體上為數據端設備透明地傳輸原始比特流。
注:透明傳輸——指不管所傳數據是什么樣的比特組合,都應當能夠在鏈路上傳送
(物理層協議)物理層接口標準如:
EIA-232C、EIA/TIA RS-449、CCITT的X.21
等數據鏈路層
傳輸單位是幀,任務是將網絡層傳來的IP數據報組裝成幀。功能可以概況為成幀、差錯控制、流量控制和傳輸管理等
數據鏈路層的協議有:
SDLC、HDLC、PPP、STP和幀中繼
等3. 網絡層
傳輸單位是數據報,主要任務是把網絡層的協議數據單元(分組)從源端傳到目的端,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信服務。功能有對分組進行路由選擇,實現流量控制,擁塞控制,差別控制和 網際互連等
網絡層的協議有:
IP、IPX、ICMP、IGMP、ARP、RARP和OSPF
等4. 傳輸層(運輸層)
傳輸單位是
報文段
(TCP)或用戶數據報
(UDP),任務是負責主機中兩個進程之間的通信,功能是為端到端連接提供可靠的傳輸服務為端到端連接提供流量控制、差錯控制、服務質量、數據傳輸管理等服務注:數據鏈路層提供的是點到點的通信,傳輸層提供的是端到端的通信。
點到點可以理解為主機到主機之間的通信,一個點是指一個硬件地址或IP地址,網絡中參與通信的主機是通過硬件地址或IP地址標識的;
端到端的通信是指運行在不同主機內的兩個進程之間的通信,一個進程由一個端口來標識。
傳輸層還具有復用和分用的功能。復用是指多個應用層進程可同時使用下面傳輸層的服務;分用是指傳輸層把收到的信息分別交付給上面應用層中相應的進程
傳輸層的協議有:
TCP、UDP
5. 會話層
會話層允許
不同主機上的各個進程之間進行會話
。會話層利用傳輸層提供的端到端的服務向表示層提供它的增值服務。這種服務主要為表示層實體或用戶進程建立連接并在連接上有序地傳輸數據,這就是會話
,也稱建立同步
會話層負責管理主機間的會話進程,包括建立、管理及終止進程間的會話。會話層可以使用校驗點使通信會話在通信失效時從校驗點繼續恢復通信,實現數據同步
6. 表示層
表示層主要處理在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數據格式變換、數據加密解密、數據壓縮和恢復
7. 應用層
應用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是用戶與網絡的界面。所有能和用戶交互產生的網絡流量的程序
應用層的協議有:
FTP、SMTP、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