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xxxx99真实实拍_久久不雅视频_高清韩国a级特黄毛片_嗯老师别我我受不了了小说

資訊專欄INFORMATION COLUMN

The (Near) Future of Database | TiDB DevCon 2019

cyixlq / 3463人閱讀

摘要:在上,我司聯合創始人兼黃東旭分享了對數據庫行業大趨勢以及未來數據庫技術的看法。如果我想看看美國的消費者里面有哪些在中國有過消費的,就是這么一條。

在 TiDB DevCon 2019 上,我司聯合創始人兼 CTO 黃東旭分享了對數據庫行業大趨勢以及未來數據庫技術的看法。以下是演講實錄,enjoy~

我司聯合創始人兼 CTO 黃東旭

大家今天在這里看到了 TiDB 社區用戶實踐分享和我們自己的一些技術進展和展望,還有非常好玩的 Demo Show,正好在大會結束之前,我想跟大家聊一聊我心目中未來的 Database 應該是一個什么樣子。

其實我們并不是一個特別擅長發明名詞的公司,我記得我們第一次去用 HTAP 這個詞的時候,應該是 2016 左右。在使用 HTAP 這個詞的時候,我們市場部同事還跟我們說 HTAP 這個詞從來沒人用過,都是論文里的詞,大家都不知道,你把你們公司的產品定位改成這個別人都不知道怎么辦?我們后來仔細想,還是覺得 HTAP 這個方向是一個更加適合我們的方向,所以還是選了 HTAP 這個詞?,F在很欣喜的看到現在各種友商、后來的一些數據庫,都開始爭相說 HTAP,就是說得到了同行的認可。

那么在 HTAP 的未來應該是一個什么樣子,我希望能夠在今年這個 Talk 里面先說一說,但是這個題目起的有點不太謙虛,所以我特地加了一個「Near」, 分享一下這一年、兩年、三年我們想做什么,和對行業大趨勢的展望。

圖1

今天我們的分享的一個主題就是:「我們只做用戶想要的東西,并不是要去做一個完美的東西」。其實很多工程師包括我們自己,都會有一個小小的心理的潔癖,就是想要做一個超級快、超級牛的東西,但是做出來一個數據庫,單機跑分一百萬 TPS ,其實用戶實際業務就需要 3000,然后所有的用戶還會說我需要這些東西,比如需要 Scalability(彈性擴展), Super Large 的數據量,最好是我的業務一行代碼都不用改,而且 ACID 能夠完全的滿足,怎么踹都踹不壞,機器壞了可以高可用,業務層完全不用動, 另外可以在跑 OLTP 的同時,完全不用擔心任何資源隔離地跑 OLAP(這里不是要說大家的愿望不切實際,而是非常切實際,我們也覺得數據庫本身就應該是這樣的。所以大家記住這幾個要點,然后慢慢看 TiDB 到底是不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本質上來說用戶的需求就是「大一統」??催^《魔戒》的同學都知道這句話 :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就是一套解決方案去解決各種問題。

過去很多,包括一些行業的大佬之前說在各種環境下都要出一個數據庫來解決特定的一個問題,但是其實看上去我們想走的方案還是盡可能在一個平臺里面,盡可能大范圍去解決用戶的問題。因為不同的產品之間去做數據的交互和溝通,其實是蠻復雜的。

圖 2 理想中的「賽道」

這張圖(圖 2)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人設計系統的時候,總是會陷入跑分思維,就是說這個東西在實驗室或者說在一個特定的 Workload 下,跑得巨快無比。如果大家去看一下大概 2000 年以后關于數據庫的論文,很多在做一個新的模型或者新的系統的時候,都會說 TPCC 能夠跑到多大,然后把 Oracle 摁在地上摩擦,這樣的論文有很多很多很多。但是大家回頭看看 Oracle 還是王者。所以大多數實驗室的產品和工程師自己做的東西都會陷入一個問題,就是想象中的我的賽道應該是一個圖 2 那樣的,但實際上用戶的業務環境是下面這樣的(圖 3)。很多大家在廣告上看到特別牛的東西,一放到生產環境或者說放到自己的業務場景里面就不對了,然后陷入各種各樣的比較和糾結的煩惱之中。

圖 3 實際上用戶的業務環境

TiDB 的定位或者說我們想做的事情,并不是在圖 2 那樣的賽道上,跑步跑得巨快,全世界沒人在短跑上跑得過我,我們不想做這樣?;蛘哒f,我們其實也能跑得很快,但是并不想把所有優勢資源全都投入到一個用戶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的場景之中。我們其實更像是做鐵人三項的,因為用戶實際應用場景可能就是一個土路。這就是為什么 TiDB 的設計放在第一位的是「穩定性」。

我們一直在想能不能做一個數據庫,怎么踹都踹不壞,然后所有的異常的狀況,或者它的 Workload ?都是可預期的。我覺得很多人遠遠低估了這個事情的困難程度,其實我們自己也特別低估了困難程度。大概 4 年前出來創業的時候,我們就是想做這么一個數據庫出來,我跟劉奇、崔秋三個人也就三個月做出來了。但是到現在已經 4 年過去了,我們的目標跟當年還是一模一樣。不忘初心,不是忘不掉,而是因為初心還沒達到,怎么忘?其實把一個數據庫做穩,是很難很難的。

圖 4 近年來硬件的發展

而且我們這個團隊的平均年齡可能也就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為什么我們如此年輕的一個團隊,能夠去做數據庫這么古老的一件事情。其實也是得益于整個 IT 行業這幾年非常大的發展。圖 4 是這幾年發展起來的 SSD,內存越來越大,萬兆的網卡,還有各種各樣的多核的 CPU,虛擬化的技術,讓過去很多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

舉一個例子吧,比如極端一點,大家可能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用過這種 5 寸盤、3 寸盤,我針對這樣的磁盤設計一個數據結構,現在看上去是個笑話是吧?因為大家根本沒有人用這樣的設備了。在數據庫這個行業里面很多的假設,在現在新的硬件的環境下其實都是不成立的。比如說,為什么 B-Tree 就一定會比 LSM-Tree 要快呢?不一定啊,我跑到 Flash 或者 NVMe SSD 、Optane 甚至未來的持久化內存這種介質上,那數據結構設計完全就發生變化了。過去可能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去做的數據結構,現在暴力就好了。

圖 5 近年來軟件變革

同時在軟件上也發生了很多很多的變革,圖 5 左上角是 Wisckey 那篇論文里的一個截圖,還有一些分布式系統上的新的技術,比如 2014 年 Diego 發表了 Raft 這篇論文,另外 Paxos 這幾年在各種新的分布式系統里也用得越來越多。

所以我覺得這幾年我們趕上了一個比較好的時代,就是不管是軟件還是硬件,還是分布式系統理論上,都有了一些比較大突破,所以我們基礎才能夠打得比較好

圖 6 Data Type

除了有這樣的新的硬件和軟件之外,我覺得在業務場景上也在發生一些比較大變化。過去,可能十年前就是我剛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候,線上的架構基本就是在線和離線兩套系統,在線是 Oracle 和 MySQL,離線是一套 Hadoop 或者一個純離線的數據倉庫。但最近這兩年越來越多的業務開始強調敏捷、微服務和中臺化,于是產生了一個新的數據類型,就是 warm data,它需要像熱數據這樣支持 transaction、支持實時寫入,但是需要海量的數據都能存在這個平臺上實時查詢, 并不是離線數倉這種業務

所以對 warm data 來說,過去在 TiDB 之前,其實是并沒有太好的辦法去很優雅的做一層大數據中臺架構的,「the missing part of modern data processing stack」,就是在 warm data 這方面,TiDB 正好去補充了這個位置,所以才能有這么快的增長。當然這個增長也是得益于 MySQL 社區的流行。

圖 7 應用舉例

想象一下,我們如果在過去要做這樣很簡單的業務(圖 7),比如在美國的訂單庫跟在中國的訂單庫可能都是在不同的數據庫里,用戶庫可能是另外一個庫,然后不同的業務可能是操作不同的庫。如果我想看看美國的消費者里面有哪些在中國有過消費的,就是這么一條 SQL。過去如果沒有像 TiDB 這樣的東西,大家想象這個東西該怎么做?

圖 8 過去的解決方案

假如說這兩邊的數據量都特別大,然后已經分庫分表了。過去可能只能第二天才可以看到前一天的數據,因為中間比如說一個?T+1 ?要做一個 ETL 到一個 data ware house 里?;蛘邊柡σ稽c的架構師可能會說,我可以做一套實時的 OLAP 來做這個事情,怎么做呢?比如說 MySQL 中間通過一個 MQ 再通過 Hadoop 做一下 ETL,然后再導到 Hadoop 上做一個冷的數據存儲,再在上面去跑一個 OLAP 做實時的分析。先不說這個實時性到底有多「實時」,大家仔細算一算,這套架構需要的副本數有多少,比如 M 是我的業務數,N 是每一個系統會存儲的 Replica,拍腦袋算一下就是下面這個數字(圖 9 中的?R?)。

圖 9 過去解決方案里需要的 Replica 數量

所以大家其實一開始在過去說,TiDB 這個背后這么多 Replica ?不好,但其實你想想,你自己在去做這個業務的時候,大家在過去又能怎么樣呢?所以我覺得 TiDB 在這個場景下去統一一個中臺,是一個大的趨勢。今天在社區實踐分享上也看到很多用戶都要提到了 TiDB 在中臺上非常好的應用。

圖 10 現在的解決方案

回顧完行業和應用場景近年來的一些變化之后,我們再說說未來。假設要去做一個面向未來的數據庫,會使用哪些技術?

1. Log is the new database

第一個大的趨勢就是日志,「log is the new database」 這句話應該也是業界的一個共識吧。現在如果有一個分布式數據庫的復制協議,還是同步一個邏輯語句過去,或者做 binlog 的復制,那其實還算比較 low 的。

圖 11 Log is the new database

上面圖 11 左半部分是 Hyper,它是慕尼黑工業大學的一個實驗性數據庫項目,它做了一些分析,第一個柱形是正常的 SQL 語句的執行時間,比如說直接把一語句放到另外一個庫里去執行,耗時這么多。第二個柱形是用邏輯日志去存放,耗時大概能快 23%,第三個柱形能看到如果是存放物理日志能快 56%。所以大家仔細想想,TiDB 的架構里的 TiFlash 其實同步的是 Raft 日志,而并不是同步 Binlog 或者其他的。

上面圖 11 右半部分是 Aurora,它的架構就不用說了,同步的都是 redo log 。其實他的好處也很明顯,也比較直白,就是 I/O 更小,網絡傳輸的 size 也更小,所以就更快。

然后在這一塊 TiDB 跟傳統的數據庫有點不一樣的就是,其實如果很多同學對 TiDB 的基礎架構不太理解的話就覺得, Raft 不是一個一定要有 Index 或者說是一定強順序的一個算法嗎?那為什么能做到這樣的亂序的提交?其實 TiDB 并不是單 Raft 的架構,而是一個多 Raft 的架構,I/O 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 Raft Group 上。傳統的單機型數據庫,就算你用更好的硬件都不可能達到一個線性擴展,因為無論怎么去做,都是這么一個架構不可改變。比如說我單機上 Snapshot 加 WAL,不管怎么寫, 總是在 WAL 后面加,I/O 總是發生在這。但 TiDB 的 I/O 是分散在多個 Raft Group、多個機器上,這是一個很本質的變化,這就是為什么在一些場景下,TiDB 能夠獲取更好的吞吐。

2. Vectorized

第二個大趨勢是全面的向量化。向量化是什么意思?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要去算一個聚合,從一個表里面去求某一列的總量數據,如果我是一個行存的數據庫,我只能把這條記錄的 C 取出來,然后到下一條記錄,再取再取再取,整個 Runtime 的開銷也好,還有去掃描、讀放大的每一行也好,都是很有問題的。但是如果在內存里面已經是一個列式存儲,是很緊湊的結構的話,那會是非??斓?。

圖 12 TiDB 向量化面臨的挑戰

這里面其實也有一些挑戰。我們花了大概差不多 2018 年一年的時間去做向量化的改造,其實還挺難的。為什么?首先 TiDB SQL 引擎是用了 Volcano 模型,這個模型很簡單,就是遍歷一棵物理計劃的樹,不停的調 Next,每一次 Next 都是調用他的子節點的 Next,然后再返回結果。這個模型有幾個問題:第一是每一次都是拿一行,導致 CPU 的 L1、L2 這樣的緩存利用率很差,就是說沒有辦法利用多 CPU 的 Cache。第二,在真正實現的時候,它內部的架構是一個多級的虛函數調用。大家知道虛函數調用在 Runtime 本身的開銷是很大的,在《MonetDB/X100: Hyper-Pipelining Query Execution》里面提到,在跑 TPC-H 的時候,Volcano 模型在 MySQL 上跑,大概有 90% 的時間是花在 MySQL 本身的 Runtime 上,而不是真正的數據掃描。所以這就是 Volcano 模型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第三,如果使用一個純靜態的列存的數據結構,大家知道列存特別大問題就是它的更新是比較麻煩的, 至少過去在 TiFlash 之前,沒有一個列存數據庫能夠支持做增刪改查。那在這種情況下,怎么保證數據的新鮮?這些都是問題。

圖 13 TiDB SQL 引擎向量化

TiDB 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我們已經把 TiDB SQL 引擎的 Volcano 模型,從一行一行變成了一個 Chunk 一個 Chunk,每個 Chunk 里面是一個批量的數據,所以聚合的效率會更高。而且在 TiDB 這邊做向量化之外,我們還會把這些算子推到 TiKV 來做,然后在 TiKV 也會變成一個全向量化的執行器的框架。

3. Workload Isolation

另外一個比較大的話題,是 Workload Isolation。今天我們在演示的各種東西都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怎么樣盡可能地把 OLTP 跟 OLAP 隔離開。這個問題在業界也有不同的聲音,包括我們的老前輩 Google Spanner,他們其實是想做一個新的數據結構,來替代 Bigtable-Like SSTable 數據結構,這個數據結構叫 Ressi,大家去看 2018 年 《Spanner: Becoming a SQL System》這篇 Paper 就能看到。它其實表面上看還是行存,但內部也是一個 Chunk 變成列存這樣的一個結構。但我們覺得即使是換一個新的數據結構,也沒有辦法很好做隔離,因為畢竟還是在一臺機器上,在同一個物理資源上。最徹底的隔離是物理隔離。

圖 14 TiFlash 架構

我們在 TiFlash 用了好幾種技術來去保證數據是更新的。一是增加了 Raft Leaner,二是我們把 TiDB 的 MVCC 也實現在了 TiFlash 的內部。第三在 TiFlash 這邊接觸了更新(的過程),在 TiFlash 內部還有一個小的 Memstore,來處理更新的熱數據結果,最后查詢的時候,是列存跟內存里的行存去 merge 并得到最終的結果。TiFlash 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 Raft 的副本來做物理隔離

這個有什么好處呢?這是我們今天給出的答案,但是背后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為什么我們不能直接去同步一個 binlog 到另外一個 dedicate 的新集群上(比如 TiFlash 集群),而一定要走 Raft log?最核心的原因是,我們認為 Raft log 的同步可以水平擴展的。因為 TiDB 內部是 Mult-Raft 架構,Raft log 是發生在每一個 TiKV 節點的同步上。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中間是通過 Kafka 溝通兩邊的存儲引擎,那么實時的同步會受制于中間管道的吞吐。比如圖 14 中綠色部分一直在更新,另一邊并發寫入每秒兩百萬,但是中間的 Kafka 集群可能只能承載 100 萬的寫入,那么就會導致中間的 log 堆積,而且下游的消費也是不可控的。而通過 Raft 同步, Throughput 可以根據實際存儲節點的集群大小,能夠線性增長。這是一個特別核心的好處

4. SIMD

說完了存儲層,接下來說一說執行器。TiDB 在接下來會做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全面地 leverage ?SIMD 的計算。我先簡單科普一下 SIMD 是什么。

圖 15 SIMD 原理舉例(1/2)

如圖 15,在做一些聚合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函數,我要去做一個求和。正常人寫程序,他就是一個 for 循環,做累加。但是在一個數據庫里面,如果有一百億條數據做聚合,每一次執行這條操作的時候,CPU 的這個指令是一次一次的執行,數據量特別大或者掃描的行數特別多的時候,就會很明顯的感受到這個差別。

圖 16 SIMD 原理舉例(2/2)

現代的 CPU 會支持一些批量的指令,比如像 _mm_add_epi32,可以一次通過一個32 位字長對齊的命令,批量的操作 4 個累加??瓷先ブ皇鞘×藥讉€ CPU 的指令,但如果是在一個大數據量的情況下,基本上能得到 4 倍速度的提升。

順便說一句,有一個很大的趨勢是 I/O 已經不是瓶頸了,大家一定要記住我這句話。再過幾年,如果想去買一塊機械磁盤,除了在那種冷備的業務場景以外,我相信大家可能都要去定制一塊機械磁盤了。未來一定 I/O 不會是瓶頸,那瓶頸會是什么?CPU。我們怎么去用新的硬件,去盡可能的把計算效率提升,這個才是未來我覺得數據庫發展的重點。比如說我怎么在數據庫里 leverage GPU 的計算能力,因為如果 GPU 用的好,其實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計算的開銷。所以,如果在單機 I/O 這些都不是問題的話,下一個最大問題就是怎么做好分布式,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看上去更加困難的路:我要去做一個 Share-nothing 的數據庫,并不是像 Aurora 底下共享一個存儲。

5. Dynamic Data placement

圖 17 Dynamic Data placement (1/2)分庫分表方案與 TiDB 對比

在今天大家其實看不到未來十年數據增長是怎樣的,回想十年前大家能想到現在我們的數據量有這么大嗎?不可能的。所以新的架構或者新的數據庫,一定要去面向我們未知的 Scale 做設計。比如大家想象現在有業務 100T 的數據,目前看可能還挺大的,但是有沒有辦法設計一套方案去解決 1P、2P 這樣數據量的架構?在海量的數據量下,怎么把數據很靈活的分片是一個很大的學問。

為什么分庫分表在對比 TiDB 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分庫分表是上一代的方案。這個也很好理解,核心的原因是分庫分表的 Router 是靜態的。如果出現分片不均衡,比如業務可能按照 User ID 分表,但是發現某一地方/某一部分的 User ID 特別多,導致數據不均衡了,這時 TiDB 的架構有什么優勢呢?就是 TiDB 徹底把分片這個事情,從數據庫里隔離了出來,放到了另外一個模塊里。分片應該是根據業務的負載、根據數據的實時運行狀態,來決定這個數據應該放在哪兒。這是傳統的靜態分片不能相比的,不管傳統的用一致性哈希,還是用最簡單的對機器數取模的方式去分片(都是不能比的)。

在這個架構下,甚至未來我們還能讓 AI 來幫忙。把分片操作放到 PD 里面,它就像一個 DBA 一樣,甚至預測 Workload 給出數據分布操作。比如課程報名數據庫系統,系統發現可能明天會是報名高峰,就事先把數據給切分好,放到更好的機器上。這在傳統方案下是都需要人肉操作,其實這些事情都應該是自動化的。

圖 18 Dynamic Data placement (2/2)

Dynamic Data placement 好處首先是讓事情變得更 flexible ,對業務能實時感知和響應。另外還有一點,為什么我們有了 Dynamic Placement 的策略,還要去做 Table Partition(今天上午申礫也提到了)?Table Partition 在背后實現其實挺簡單的。相當于業務這邊已經告訴我們數據應該怎么分片比較好,我們還可以做更多針對性的優化。這個 Partition 指的是邏輯上的 Partition ,是可能根據你的業務相關的,比如說我這張表,就是存著 2018 年的數據,雖然我在底下還是 TiDB 這邊,通過 PD 去調度,但是我知道你 Drop 這個 Table 的時候,一定是 Drop 這些數據,所以這樣會更好,而且更加符合用戶的直覺。

但這樣架構仍然有比較大的挑戰。當然這個挑戰在靜態分片的模型上也都會有。比如說圍繞著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在去嘗試解決怎么更快的發現數據的熱點,比如說我們的調度器,如果最好能做到,比如突然來個秒殺業務,我們馬上就發現了,就趕緊把這塊數據挪到好的機器上,或者把這塊數據趕緊添加副本,再或者把它放到內存的存儲引擎里。這個事情應該是由數據庫本身去做的。所以為什么我們這么期待 AI 技術能夠幫我們,是因為雖然在 TiDB 內部,用了很多規則和方法來去做這個事情,但我們不是萬能的。

6. Storage and Computing Seperation

圖 19 存儲計算分離

還有大的趨勢是存儲計算分離。我覺得現在業界有一個特別大的問題,就是把存儲計算分離給固化成了某一個架構的特定一個指代,比如說只有長的像 Aurora 那樣的架構才是存儲計算分離。那么 TiDB 算存儲計算分離嗎?我覺得其實算。或者說存儲計算分離本質上帶來的好處是什么?就是我們的存儲依賴的物理資源,跟計算所依賴的物理資源并不一樣。這點其實很重要。就用 TiDB 來舉例子,比如計算可能需要很多 CPU,需要很多內存來去做聚合,存儲節點可能需要很多的磁盤和 I/O,如果全都放在一個組件里 ,調度器就會很難受:我到底要把這個節點作為存儲節點還是計算節點?其實在這塊,可以讓調度器根據不同的機型(來做決定),是計算型機型就放計算節點,是存儲型機型就放存儲節點。

7. Everything is Pluggable

圖 20 Everything is Pluggable

今天由于時間關系沒有給大家演示的插件平臺。未來 TiDB 會變成一個更加靈活的框架,像圖 20 中 TiFlash 是一個 local storage,我們其實也在秘密研發一個新的存儲的項目叫 Unitstore,可能明年的 DevCon 就能看到它的 Demo 了。在計算方面,每一層我們未來都會去對外暴露一個非常抽象的接口,能夠去 leverage 不同的系統的好處。今年我其實很喜歡的一篇 Paper 是?F1 Query?這篇論文,基本表述了我對一個大規模的分布式系統的期待,架構的切分非常漂亮。

8. Distributed Transaction

圖 21 Distributed Transaction(1/2)

說到分布式事務,我也分享一下我的觀點。目前看上去,ACID 事務肯定是必要的。我們仍然還沒有太多更好的辦法,除了 Google 在這塊用了原子鐘,Truetime 非常牛,我們也在研究各種新型的時鐘的技術,但是要把它推廣到整個開源社區也不太可能。當然,時間戳,不管是用硬件還是軟件分配,仍然是我們現在能擁有最好的東西, 因為如果要擺脫中心事務管理器,時間戳還是很重要的。所以在這方面的挑戰就會變成:怎么去減少兩階段提交帶來的網絡的 round-trips?或者如果有一個時鐘的 PD 服務,怎么能盡可能的少去拿時間戳?

圖 22 Distributed Transaction(2/2)

我們在這方面的理論上有一些突破,我們把 Percolator 模型做了一些優化,能夠在數學上證明,可以少拿一次時鐘。雖然我們目前還沒有在 TiDB 里去實現,但是我們已經把數學證明的過程已經開源出來了,我們用了 TLA+ 這個數學工具去做了證明。此外在 PD 方面,我們也在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事務都必須跑到 PD 去拿時間戳?其實也不一定,我們在這上面也已有一些想法和探索,但是現在還沒有成型,這個不劇透了。另外我覺得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 Follower Read。很多場景讀多寫少,讀的業務壓力很多時候是要比寫大很多的,Follower Read 能夠幫我們線性擴展讀的性能,而且在我們的模型上,因為沒有時間戳 ,所以能夠在一些特定情況下保證不會去犧牲一致性。

9. Cloud-Native Architecture

圖 23 Cloud-Native

另外一點就是 Cloud-Native。剛剛中午有一個社區小伙伴問我,你們為什么不把多租戶做在 TiDB 的系統內部?我想說「數據庫就是數據庫」,它并不是一個操作系統,不是一個容器管理平臺。我們更喜歡模塊和結構化更清晰的一個做事方式。而且 Kubernetes 在這塊已經做的足夠好了 ,我相信未來 K8s 會變成集群的新操作系統,會變成一個 Linux。比如說如果你單機時代做一個數據庫,你會在你的數據庫里面內置一個操作系統嗎?肯定不會。所以這個模塊抽象的邊界,在這塊我還是比較相信 K8s 的?!禠arge-scale cluster management at Google with Borg》這篇論文里面提到了一句話,BigTable 其實也跑在 Borg 上。

圖 24 TiDB 社區小伙伴的愿望列表

當然最后,大家聽完這一堆東西以后,回頭看我們社區小伙伴們的愿望列表(圖 24),就會發現對一下 TiDB 好像還都能對得上 :D

謝謝大家。

1 月 19 日?TiDB DevCon 2019?在北京圓滿落幕,超過 750 位熱情的社區伙伴參加了此次大會。會上我們首次全面展示了全新存儲引擎 Titan、新生態工具 TiFlash 以及 TiDB 在云上的進展,同時宣布 TiDB-Lightning Toolset & TiDB-DM 兩大生態工具開源,并分享了? TiDB 3.0 的特性與未來規劃,描述了我們眼中未來數據庫的模樣。此外,更有?11 位來自一線的?TiDB 用戶為大家分享了實踐經驗與踩過的「坑」。同時,我們也為新晉 TiDB Committer 授予了證書,并為 2018 年最佳社區貢獻個人、最佳社區貢獻團隊頒發了榮譽獎杯。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若此文章存在違規行為,您可以聯系管理員刪除。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pecialneedsforspecialkids.com/yun/11981.html

相關文章

  • The (Near) Future of Database | TiDB DevCon 2019

    摘要:在上,我司聯合創始人兼黃東旭分享了對數據庫行業大趨勢以及未來數據庫技術的看法。如果我想看看美國的消費者里面有哪些在中國有過消費的,就是這么一條。 在 TiDB DevCon 2019 上,我司聯合創始人兼 CTO 黃東旭分享了對數據庫行業大趨勢以及未來數據庫技術的看法。以下是演講實錄,enjoy~ showImg(https://segmentfault.com/img/remote/...

    izhuhaodev 評論0 收藏0
  • TiDB DevCon 2019 報名開啟:年度最高規格的 TiDB 技術大會

    摘要:另外,我們為教職人員和在校學生提供學術優惠票價,僅限優惠碼注冊,申請材料教職人員校園網站個人信息頁截圖或教師資格證本人身份證掃描件在校學生本人有效學生證本人身份證掃描件請將申請材料發送到,審核結果將通過郵件通知。優惠碼申請截止時間月日。 年度最高規格的 TiDB 技術大會海內外動態及成果的綜合呈現最新核心技術解讀多個成果首次亮相2019 RoadMap 展望14 位海內外基礎架構領域技...

    warkiz 評論0 收藏0

發表評論

0條評論

最新活動
閱讀需要支付1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