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個人博客凌霄的博客前言作為一個黨,我很喜歡的漣漪效果,百度找到的源碼都太復雜,于是動手自己寫了一個。
前言個人博客:凌霄的博客
效果 開始 思路作為一個 md 黨,我很喜歡 md 的漣漪效果,百度找到的源碼都太復雜,于是動手自己寫了一個。
點擊時定位鼠標的位置,以鼠標為漣漪中心,讓漣漪逐漸擴大,超出的地方隱藏
介紹漣漪的半徑默認為元素的寬度或高度(最大的那一方)
漣漪的顏色,速度可以自行修改
$(function(){ $(".ripple").click(function(e){ if ($(this).find("#wave").length){ $(this).find("#wave").remove(); } $(this).append(""); var wave=$(this).find("#wave"); wave.css({ "display": " block", //漣漪的顏色 "background": " rgba(0, 0, 0, 0.3)", "border-radius": " 50%", "position": " absolute", "-webkit-transform": " scale(0)", "transform": " scale(0)", "opacity": " 1", //漣漪的速度 "transition": " all 0.7s", "-webkit-transition": " all 0.7s", "-moz-transition": " all 0.7s", "-o-transition": " all 0.7s", "z-index": " 1", "overflow": " hidden", "pointer-events": " none" }); // 獲取ripple的寬度和高度 waveWidth = parseInt($(this).outerWidth()); waveHeight = parseInt($(this).outerHeight()); if(waveWidth < waveHeight){ var R= waveHeight; }else { var R= waveWidth; } wave.css({ "width":(R*2)+"px", "height":(R*2)+"px", "top": (e.pageY -$(this).offset().top - R)+"px", "left": ( e.pageX -$(this).offset().left -R)+"px", "transform":"scale(1)", "-webkit-transform":"scale(1)", "opacity":"0" }); }); });使用方法
給你的元素添加 .ripple 類
結語效果是用 jQuery 實現的,不過聽說大家都拋棄 jQuery 了,QAQ
項目地址
歡迎評論,如有錯誤請指出,以免誤導更多人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若此文章存在違規行為,您可以聯系管理員刪除。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pecialneedsforspecialkids.com/yun/111961.html
摘要:個人博客凌霄的博客前言作為一個黨,我很喜歡的漣漪效果,百度找到的源碼都太復雜,于是動手自己寫了一個。 個人博客:凌霄的博客 前言 作為一個 md 黨,我很喜歡 md 的漣漪效果,百度找到的源碼都太復雜,于是動手自己寫了一個。 效果 showImg(https://segmentfault.com/img/remote/1460000009254787?w=304&h=161); 開始 ...
摘要:個人博客凌霄的博客前言作為一個黨,我很喜歡的漣漪效果,百度找到的源碼都太復雜,于是動手自己寫了一個。 個人博客:凌霄的博客 前言 作為一個 md 黨,我很喜歡 md 的漣漪效果,百度找到的源碼都太復雜,于是動手自己寫了一個。 效果 showImg(https://segmentfault.com/img/remote/1460000009254787?w=304&h=161); 開始 ...
摘要:前言推出已有接近年,大家對觸摸漣漪應該不陌生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水波紋效果見下圖。現已開源到,以及相應的。這樣一來,這些事件都會發生在組件上,問題解決。和這個函數負責計算事件發生的坐標,的大小等信息。就會構建一個,然后將其放入中。 前言 Material Design 推出已有接近4年,大家對觸摸漣漪(Ripple)應該不陌生,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水波紋效果(見下圖)。前段時間接觸了 mate...
摘要:簡潔直觀強悍的前端開發框架,讓開發更迅速簡單。是一套基于的前端框架。首個版本發布于年金秋,她區別于那些基于底層的框架,卻并非逆道而行,而是信奉返璞歸真之道。 2017-1209 ZanUI (Vue) 2017-1218 Onsen UI(Vue, React, Angular) 2017-1215 增加 Vuetify, Weex UI, Semantic UI React,ele...
閱讀 2101·2023-04-25 17:23
閱讀 2919·2021-11-17 09:33
閱讀 2512·2021-08-21 14:09
閱讀 3578·2019-08-30 15:56
閱讀 2604·2019-08-30 15:54
閱讀 1622·2019-08-30 15:53
閱讀 2126·2019-08-29 13:53
閱讀 1141·2019-08-29 12:31